2021年,浙江省中等職業學校職業能力大賽🙋🏻,紹興拿到的“國賽”入場券居全省第一👨🏽⚕️,占了浙江的1/4。
2020年📠,紹興市中職畢業生初次就業率99.58%,專業對口率89.73%,連續多年高位運行。
“紹興的職校數和職校生在浙江處於中等規模,多項指標從10多年前的‘囊中羞澀’到如今全線飄紅🐦🔥,關鍵是基於跨界融合的新型教改模式,打破了原先單一學校🏅、單一專業🎵、單科教師的育人藩籬,闖出了一條市域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新路子。”紹興市教育局黨委書記✋🏻、局長姚國海說。
在名人薈萃🔑、文人輩出的魯迅故裏,上職校💗、做魯班,正在成為優質的教育新選項🏋🏿♀️。
誰來培養——
從學校單體跨界到區域聯體
改革是被市場“逼”出來的🧖🏿⏯。
紹興市職教中心有個老牌專業“電子電工”💲,畢業生主要在傳統中小電子企業就業。然而,某芯片頭部企業落戶紹興,急需高素質的技術工時⚰️,專業顯出了老態:學生看不懂進口設備的英文說明書,封閉的工作環境對愛崗敬業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🔣。生產中出現一個廢品,損失就是幾萬元,企業等不起,學校很著急。
其他專業亦如此。傳統烹飪專業培養“火頭軍”,而市場流行創新菜。傳統建築專業教簡單裝修,而市場更重藝術性🥳。還有旅遊行業的互聯網思維🌯,護理行業的體護融合……
行業、市場的全新走向,牽動著職教人的敏感神經🎷🚞。紹興市職業教育教學教研室調研發現👎🏼,中職學校多為“單體式”發展,各校雖有某些專業優勢👨🏼🔧,但校際🥅、校企之間、區域之間的資源沒有充分融通,學校“單打獨鬥”造成了育人的天花板。“有個專業全市只有一所學校開設🛝🫎,專業教師才配了兩名,何談培養復合型高素質人才!”教研室主任孫堅東說🧑🏻🌾。
其實,早在2002年🌟,紹興市部分職校就嘗試“學區化管理”,以學生之學定教師之“區”,專業課、文化課教師混合搭配辦公室,做起文專融合的文章👨👧👧,這一改就是12年✤。跨界融合的思路逐漸得到教師的認可👨🏼🚀,但只在校內“螺螄殼裏做道場”似乎還欠火候👨🏻🏫🍤。
2014年,紹興市終於從學校端破壁,提出在區域層面組建教學創新團隊——“1+4+N”。“1”指1名導師🙇🏻,須具備協調管理、課程整合的能力。“4”包括了1名專業課教師、1名文化課教師、1名高職名師💷、1名企業骨幹,是教學改革的主要力量。“N”則是8名以上青年教師學徒⬜️。團隊所有成員靈活搭配🍞,可來自不同學校、不同縣市區,甚至從浙江省內借智借力🔨。
以紹興市職教中心導遊“1+4+N”創新團隊為例🥷🏽,浙江省教壇新秀王蓓芳牽頭🧑🏿🦱,招募該校語文骨幹、上虞區職業中專旅遊專業教師👵🏻、紹興某旅行社經理👨🏼🏫、浙江農業商貿職業摩臣教授🙌🖖。“旅行社把脈市場,高校教授指導課程,另外兩名教師負責文專融合,整體戰鬥力明顯強於傳統的校內教科研團隊🧗🏼♀️。”王蓓芳說。
目前,紹興市已創建83個創新團隊🏄🏼,招募了200多名能工巧匠🌒,覆蓋所有專業大類。其中,62個團隊由本地教師牽頭,21個團隊由浙江省其他地市的名師牽頭💓,多數為浙江省特級教師。按照規定,團隊遵循“不變與可變”的原則。“不變”的是,團隊必須對接一個產業的3—5家企業,常引市場的源頭活水。“可變”的是團隊一年一輪換,動態更新🧅。
83個創新團隊形成一個個區域級別的教學聯合體,直指培養高素質技能技術人才,運行方式不拘一格。比如某烹飪團隊起初探索烹飪與語文的跨界融合🤯🧍♀️,深入研究後發現需拓展其他專業,於是在別的團隊中尋找合作夥伴,最終形成一個以烹飪為主體🙅♀️,語文、數學🤵🏼♂️、美術、歷史、財會💇🏽♂️、營養學等多個專業跨界融合的教學共同體。
怎樣培養——
從單一教學融合為復式教學
既冠以“創新”之名🫕,團隊必須推陳出新。
先說教材。過去😞,不少學校使用的還是“十二五”期間的老教材,千篇一律、缺乏個性。柯橋區職教中心體育教師樊洪基就發現,不同專業學生學的體育內容都是一樣的👇🏼。“這顯然不合適,比如烹飪專業的學生更註重手臂、手腕、手指的力量,教材中就缺少專業的訓練內容🕡。”
於是🌄,樊洪基召集團隊中的4名成員。紹興市烹飪大師談學生實習中出現的體能不足問題👮🏼,柯橋區少體校體能教練設計專業解決方案,浙工大之江摩臣教授指導課程整體架構🐫👩🏼🏫,語文教師則給教材、教案提供文字支持📺。
半年後,《烹飪遇見體育》自編教材問世🔓,教學總時數144課時,一課時5—8分鐘,穿插在每節體育課裏🧑🏿🎄。教材中除了專業訓練內容,還創新了活潑易學的“工前操”🚵🏼。據統計,使用新教材後🧎🏻,學生的平均握力提高了近30%,該教材隨即在紹興市所有烹飪專業推廣。
目前,83個創新團隊基於企業生產的真實全流程,自編教材共165本,覆蓋了所有專業🔣,如《黃酒花雕工藝》填補了花雕技藝的教學空白,《施工圖識圖實戰應用》以合作企業的真實施工圖進行教學等。教師們“手中有糧,心中不慌”,部分教材還輻射到了浙江省其他地市🏄🏻♂️。
再看教學🦠↙️。嵌入、跨課、跨界,是紹興市職業教育教學的全新“三件套”🎑。
語文教師勞鴻燕給美術專業學生講述《雷雨》時🚸,引導學生在平面上畫3D圖案,感受扁平人物與原型人物的不同;分角色朗讀💫,畫出音量分貝走勢圖🦮,感知不同人物在對話中內心的情感波動👩🏽🏭;課後🐃,布置作業素描周沖,再修改成周樸園🤙🏼,以此理解環境給人帶來的改變。
學生似乎分不清這是語文課,還是美術課,“嵌入”就悄然發生了🥧。按照紹興市的教學考核要求,專業課要嵌入人文素養🦫、科學精神,文化課要嵌入職業情境🧤、崗位情境🫛,所有課要嵌入課程思政、工匠精神。否則,幹巴巴的課堂就是“不合格”。
這是紹興市中等專業學校的一節拓展課。染整專業學生要完成一個“推介紮染絲巾給外商”的英語短視頻。以前,專業課教師教紮染😊📐,英語教師教英語,兩節課“兩張皮”。現在,兩名教師聯合授課,英語教師創設外貿情境,專業課教師介紹紮染流程🫱🏿,每個環節都配以英語講解。兩課時擴展到三課時🏃🏻♀️➡️,英語短視頻圓滿完成🤽🏼♀️。
跨課解決了單一教師嵌入教學中存在的碎片化問題,多個教學能手聯手指導學生完成一個實戰項目🏀📔,這樣的課每個創新團隊每學期至少開兩次🚨。
進入跨界,企業登場🏋🏻♀️。為了培養新工種“大數據標註員”💿,紹興市職教中心的創新團隊不僅設計了國內第一本專用教材,還將企業骨幹列入課堂標配。在校內的高仿真實訓工廠𓀅,專業課教師講理論💑,企業骨幹講實操,學生做中學。來到企業實習👨🎓,企業骨幹成為主導🧖🏻,專業課教師𓀖、文化課教師全程陪同🧡,並請來高校教授開展課堂觀察🫲🏿。一名學生就有了4個師傅🤸🏿♀️。
常態課中嵌入、拓展課中跨課、現代學徒製中跨界,構成體系化的復式教學,將企業真實生產🙏🏻、不同專業教學、學生全面培養融為一體♛。據悉,紹興市已形成典型課例2.4萬余個,推出近100門網絡同步課程,在國內開展觀摩課200多場。
如何評價——
從“三好學生”到“三匠學生”
高素質技能技術人才,高在哪裏,如何評價🌤?國內沒有現成的標準,紹興正嘗試推出“地方糧票”。
“參照普通高中的‘三好學生’顯然不合適👨🏻🚒,我們從體現職教特色的‘匠’字出發👠,去年起在全市評選‘三匠學生’。”教育部中職語文課標組核心成員、浙江省特級教師戴智敏說。
“三匠”分為匠心👮♂️、匠術、匠行。在遵循“五育並舉”的基本邏輯框架之內,每一“匠”都有各自的側重點⛰。
匠心突出人文底蘊。學生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,學校開足一定比例的文化類拓展課,學生修滿相應的學分。同時,學生參加文化課比賽等同於技能比賽,可以獲得額外的學分。
匠術側重學生的專業跨界能力。紹興市每年組織師生進行創意作品評比,除了考驗紮實的技能功底,還得評價作品的創新含量🚴🏼。學生既要有書面的設計文案👮🏿♀️,也得用精彩的語言進行介紹。各校的科技節、藝術節亦參考此類評比。
匠行強調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。學生要參與社會實踐,利用專業技能為公眾提供服務𓀋。如以往送愛心到敬老院,學生幫老人洗衣服、洗腳、整理物品🧐;現在擴展到學機電的維修電子設備🚶,學烹飪的燒一桌菜肴👨🦽➡️,學縫紉的製作手機袋。
“三匠學生”評比采用海選的方式,每名學生對照打分,班級選出先進後逐級報送到市裏進行評選💋。紹興財經旅遊學校學生邊宸雪專業課、文化課成績名列前茅,又領銜學校的創新團隊,設計了一款廉價的多功能折疊頭盔並成功申請專利,在匠術、匠行上獲得高分,被評為首屆紹興市“三匠學生”。
紹興市教育局副局長肖理生告訴記者⬆️,“三匠學生”評價還在不斷完善,尚未替代原有的體系。“但這是一種導向🫅🧔,為學校培養高素質技能技術人才提供了參考。”
與“三匠學生”相對應的🔻,紹興市對83個創新團隊進行師德、師能🛟、成效三維評價,通過行政部門評👄、企業評、團隊自評🔫、跨隊互評等,高分獲得“授星”,低分面臨解散。
跨界融合有了指揮棒🍰,有了路線圖👩🏻🏭,有了作戰團✋🏼,紹興職業教育駛上了快車道🌙。過去14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上,紹興有11屆奪得金牌數浙江第一。教師創新團隊共6人次被評為正高級或特級教師🛏🦸🏿,所在的12所學校被評為浙江省名校🦩。